• Keine Ergebnisse gefunden

( an example of convergence ) 5 。

因此,在

1920

年的中国,一位艺术家可以就其所需要的程度、

就其所想要创作的作品,对欧洲现代主义进行了解 :一个中国的现 代主义艺术家并不处在外围,他 / 她在其经验的中心。他 / 她所在 的绝非边缘位置,反倒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处所。研究美国艺术的学 者应该对于美国艺术史在谈到殖民主义艺术时会讲的以下这个故事 并不陌生 : 约翰 · 辛格尔顿 · 科普利(

John Singleton Copley

)的 老师只是略具才能,他参考得到的也只是些拙劣的仿制品,然而他 的画作却极为憾人,远超他所承袭的和所凭依的(他感到自己被困 在波士顿是另一回事,因为无论如何,他的作品的成就是摆在那儿 的)。又或者想一下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家具的情况,这些家具迄今 已在一个多世纪的时期里被视为独立的、意义重大的文化和艺术创 作而被研究和收藏,没人把它们看作英国乔治时期风格的乡下翻版。

4 《歌厅》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柏林。

5 这里是用了演化生物学上的概念。在演化生物学中,趋同指不同物种独 立演化出了相近的生物特征。

看一下它们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对我们的讨论有所助益 :一件出色的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家具和它更为繁复的英国原型相比,具有同等的、

乃至更高的市场价值。

在处理现代主义时不谈及影响也是研究美国艺术的学者所熟悉 的,这一情况也是我们之所以要举办那场促成了当前这本书的学术 会议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对美国艺术的研究曾长期以“追索欧洲影响”

的方式来进行。研究美国艺术的学者的诸多工作中的一项就是指明 某一美国艺术家的风格来自于哪位欧洲艺术家。与此不同,过去这 一两代的研究美国艺术的学者6对于欧洲影响绝口不提而丝毫不觉 有何不妥,比如他们在处理温斯洛 · 霍默(

Winslow Homer

)的 作品时,就不谈其所从出的英国插画和欧洲学院派现实主义绘画,

又如在讲乔治娅 · 奥基夫(

Georgia O

Keeffe

)时,并不论述作 为其创作背景的欧洲抽象绘画。要做到无视欧洲影响并不难,只要 将注意力放在作品和它自身的关系以及作品和它最为直接的国家情 境(

national context

)的关系之上就可以了。

实际上,美国艺术史自上世纪

70

年代起,就基本上是在美国 研究(

American studies

)的轨范内进行的。贾森 · 威姆斯(

Jason Weems

)和乔舒亚 · 香农(

Joshua Shannon

)曾指出,对于现代 艺术的研究,美国研究的路数(

Americanist approach

)和现代主 义的路数(

Modernist

s

)的区别在于前者倾向于关注艺术的主 题(

subject matter

)和社会情境(

social context

),而对后者来说,

艺术作品的形式 (

form

) 和艺术家对于形式的考量是他们关注的重 点,是他们分析的起点和指归。

在研究美国艺术的学者看来,研究欧洲现代主义艺术的学者似 乎仍被困在由形式主义所确立的典范(

canon

)之中,这一典范依 艺术家在形式上所作探索的成就而将他们分出高下。7比如说一个

6 下文马上会谈及,研究美国艺术的学者(Americanists)现今通常遵循 美国研究(Americanstudies)的路数,而与现代主义路数有别。之后 的讨论中,凡谈到研究美国艺术的学者,即暗含了他们遵循美国研究路 数这样一层意思在。

7 上一段区分了艺术史研究中的两种路数,美国研究的路数和现代主义的 路数,并且提到对美国艺术的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起,就基本是在美

遵循现代主义路数的研究者,就不能想像自己会去研究一个欧洲版 本的诺曼 · 罗克韦尔(

Norman Rockwell

)(我们且不管谁是诺曼 · 罗克韦尔的欧洲版本),也无法想像自己会研究漫画家罗纳德 · 瑟尔

Ronald Searle

)对于画家卢西安 · 弗洛伊德(

Lucian Freud

)的 影响。埃尔金斯为遵循现代主义路数的研究者不能将乌祖诺夫或其 他一些艺术家纳入到典范(

canon

)之中并对其加以研究而倍感惋 惜 ;而研究美国艺术的学者却不会受到类似的束缚或限制,他们可 以对自然博物馆中常见的那种模型展示(

dioramas

)进行艺术史研 究,或者以迷彩(

camouflage

)为题写作艺术史专著。

艺术史中的美国研究路数所以能有更为广阔的视野,将现代主 义路数置之不理的材料拿来加以研究,乃是由于相关学者、相应的 工作机会和各方支持的存在,另外还要考虑到美国历史和美国文学 这两个美国研究的相关领域的存在。此外,这类对美国艺术所做的 研究中的一些,涉及到美国历史和文化的核心问题,我指的是身份 认同问题和公民权问题。我们当然可以想像,在不断变化的欧盟之 中,有一天乌祖诺夫的身份和艺术变得引人入胜,构成更为丰富的 欧洲故事的一部分(现在一讲欧洲故事就只是关于巴黎,或者偶尔 再加上柏林)。当这一天来临,相关资源被引导到这一方向上去的 时候,我们也就会看到严肃地对待诸如罗马尼亚艺术家格塔 · 贝慈 库(

Geta Batescu

)这类主题的艺术史专著的出版。

科贝纳 · 梅塞在谈到文化差异时说,“文化差异并非有损于艺 术‘本质’的随便而无关紧要之事,也非需要政府的补贴政策来应 对的社会问题,文化差异是现代艺术和现代状况(

modernity

)所

国研究的路数下进行。我曾邮件询问罗伯森教授是否有采取美国研究的 路数对欧洲现代主义艺术进行研究的学者,罗伯森教授答复说,据他所 知没有。也就是说,美国研究路数只在对美国艺术的研究中采用,而对 欧洲现代主义艺术所进行的研究完全是在现代主义路数下进行的,这些 遵从现代主义路数的研究者,关心艺术家在形式(form)上所做的考量,

关心他们的艺术作品对于形式(form)的贡献,并依照其贡献大小,将 其分出高下,由此确立了一批可以称作典范(canon)的艺术家 ;位于 典范之外的艺术家及其作品,既不在他们的研究视野之中,也很难纳入 到他们的研究框架之内。

具有的特点,文化差异会一直存在而不会消逝。”自上世纪

70

年 代以来,研究美国艺术的学者一直忙于解构统一的美国身份认同

American identity

),这一工作是通过对基于种族、性别和地域 差异而生的不同的身份认同(

identities

)的分析和确认来达成的。

从特朗普的当选中,我们可以切实看到美国民众对于彼此身份认同 的差异的感受更其强烈了。与此形成对照的是,研究欧洲现代主义 艺术的学者花了更长的时间来打破一个大体上是基于阶级来分析身 份认同的模式,现在对欧洲身份认同的研究采取了更为精细而繁复 的方法。

对现代主义的正统叙事中所运用的中心 - 边缘这一简单的二分 法进行攻击和批评,至今已有四分之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了。8在 这一过程中,研究美国艺术的学者大体上是置身事外的,而回过头 来看,这是有益的。在一个

2005

年对帕萨 · 米特(

Partha Mitter

) 这位全球艺术史的创建者之一所作的访谈中,正统的现代主义和全 球现代主义之间的对话完全被他讲成是在主流的欧洲现代主义艺术 家(如布拉克 / 毕加索,康定斯基 / 马列维奇等等)和他所感兴趣 的印度画家之间展开的。

但这一二元分析没有考虑到两点非常重要的因素。首先,有一 股可称为通俗现代主义的力量。在

20

世纪

20

年代早期,现代主 义的图像和主题已然被大众媒体所挪用,衍生出装饰艺术(

Art Deco

)。先锋艺术总是很快被商业力量当作新潮事物来挪用,商业 挪用为全球各地的艺术家接触到先锋艺术提供了便利,这一挪用可 能是通俗的,但也常常是创意十足的。另外也许同等重要的是,在 主流的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家之外,还有许许多多现代主义艺术家。

我觉得印度画家对温德姆 · 刘易斯(

Wyndham Lewis

)这类英国 艺术家和对马列维奇会是同样地熟悉,也许更为熟悉也说不定。

这一在多中心之间、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手段展开的更为复杂的 对话,在本书的论文中是有所体现的,它们展现了当你不仅是在法

8 依循现代主义的路数对现代主义艺术所做的研究,构成了对现代主义 的正统叙事(canonicalnarratives)。在这些叙事中,有一批被目为构 成了现代主义典范(canon)的艺术家及其作品。本文在翻译中,对于

canon一词及其形容词形式,有时译为正统,有时译为典范。

国和另一国度间,而是在美国、中国和法国三国间——甚至四国 间——考虑问题的时候,所能取得的成果。殖民的历史让情况更为 复杂 :法国在东南亚曾经极有影响,但对中国的影响就不那么大。

与此同时,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文化对话有上千年历史,但美洲直到 十六世纪才参与到对话中来。然而,根据最近的学术研究所揭示的 情况,我们可以知道亚洲艺术进入欧洲的路线是经过墨西哥的,因 为西班牙的贸易航线是从中国和日本出发,通过菲律宾,穿过墨西 哥,最后抵达欧洲的。

这些三边或多边的关系是常态,而非例外。比如说,经典的对 于东方主义的分析将其视为一个欧洲艺术家挪用“东方”主题的双 边关系。但实际上,欧洲艺术家的创作所凭依的那些中东题材的照 片经常是由亚美尼亚摄影师拍摄的,而这些作为中介发挥作用的亚 美尼亚摄影师和他们所拍摄的对象在种族上和宗教上都是不相同 的。与此类似,我们可以探究日本艺术家作为中间人在欧洲现代主

这些三边或多边的关系是常态,而非例外。比如说,经典的对 于东方主义的分析将其视为一个欧洲艺术家挪用“东方”主题的双 边关系。但实际上,欧洲艺术家的创作所凭依的那些中东题材的照 片经常是由亚美尼亚摄影师拍摄的,而这些作为中介发挥作用的亚 美尼亚摄影师和他们所拍摄的对象在种族上和宗教上都是不相同 的。与此类似,我们可以探究日本艺术家作为中间人在欧洲现代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