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eine Ergebnisse gefunden

例如:在乌鲁木齐,几乎 100 %的房屋与集中供热系统连接

Im Dokument 中国建筑节能 (Seite 47-51)

.

Yoshino 2006, 1311

)。剩余部分由个人供热系统采暖,这些 供热系统使用天然气或者电。

集中供热的费用不是根据实际的使用量来计算的,而是 根据房屋采暖的居住面积来计算。供热期集中供热的价格上限 是

24

元人民币

/

平方米3。集中供热仅仅在供热期才提供,与供 热期室外温度无关。北京的集中供热期是从

11

15

日到次年 的

3

15

日(

Yoshino 2006, 1310

)。大多数采用集中供热的建 筑只有一条供热管道,因而无法个人调节热量的供应。只有新 建筑装有可供个人调节的系统。通常只有通过开关窗户来改变 室温。结果居民常常抱怨房间不是太热就是太冷,供热效果取 决于房间在建筑物中所处的位置(例如:角落里的房屋散热较 快)和室外温度。

北京许多的单位,特别是政府部门,仍然需要支付集中供 热的费用作为员工月工资的一部分。供热费用占家庭收入的约

15

–30

(

世界银行,

2001, 20)

。雇主单位或者直接为员工支 付供暖费,或者为员工提供供热补贴。

其余采用个人供热系统所产生费用是根据实际使用量支 付的。总体来说,这种方式比集中供热要贵,但是居民们可以 个人调节室温,而且这种供热在供热期之前或之后也可以使 用。

与采暖不同,中国北方居民住宅的制冷不是集中提供的。

3

24元人民币相当于2.75欧元(200811月)

在较热的季节,当平均气温达到

25–30

℃,空调得到了越来越 多的使用。空调制冷的电费根据消耗量由用户直接支付。(

Duda / Zhang / Dong 2005, 533

)。

中国南方的采暖和制冷

在供热区域之外,采暖不由国家来提供。长江以南集中 供热系统的使用在过去就被禁止了,尽管在“夏热冬冷”气候 带,气温可以累积超过

90

天在

5℃以下(Duda / Zhang / Dong 2005, 533)

。中央政府制定这一政策的本意是节约能源。但是,

现在的家庭需要改善室内气候。因此,这一带的家庭不仅用空 调来制冷,也用于采暖。这一行为(即用电采暖)的效率是非 常低的。因为电费根据使用量支付,所以居民要自己支付其采 暖和制冷的全部费用(World Bank 2001, 45)。现在中国平均

80%的居民拥有一台空调。拥有率自 1990

年起每三年翻一番

(IEA 2007a, 308)。

3.4

中国的住房领域

根据《世界能源展望

2007

》(

WEO 2007

),中国正经历前 所未有的建筑业繁荣,每年新增建筑面积达

20

亿平米。另外,

大量既有建筑需要改造。这两个领域对建筑节能投资来说具有 不同的价值链。新建建筑的价值链是线性的,且有明确的安排,

而建筑改造的价值链比较复杂。下面的各节试图指出由价值链 引出的因素,以及影响建筑节能政策实施的行为者群体。

.

中国的建设部门

世界银行预计到

2025

年,世界上一半的房屋建设将在中 国进行(World Bank 2001,3)。另外,也预测城市化率会大大 增加。在

2000

2005

年之间,由于人口的增长和人均居住空 间的增加(IEA 2007b, 306),城市居民的居住面积已经增长了

50 %。建筑部门与中国的 GDP

息息相关;前者占后者的份额 从

2000

年的

4.3 %上升到了 2004

年的

7 %。建筑和设备投资

同期增长了

208 %。资金支出发展最快的领域是房地产投资,

2000

年起每年增加

20 %(

“经济学家”智库

2006, 62/45)

。 中国建设部门的特点是线性的价值链和相对有组织的行 为者群体(见图

3)。开发商是价值链的起点。他们从当地政

府获得土地使用权。中国土地使用权的期限都是

70

年—过期 使用权重新回到政府手中(Chen 2007, 18)。

在接收到土地使用权后,开发商委派建筑师进行建筑设 计。如果一个设计所要进行建筑的技术规划,需要获得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(MOHURD)颁发的证书。有此证书的设计所—

也叫设计院—可以对其自有的建筑或其他建筑师设计的建筑 进行技术规划。最终的方案在通过前需要由第三方,通常是另 外一家设计院,交叉审核。方案完成后,开发商选择建筑材料 并开始施工。根据能力的不同,一些开发商用自己的工程队进

行施工,一些开发商需要找到承包商进行施工。

图三:中国住房领域的行为者群体。

Figure 3: Actor constellation in the Chinese housing sector

Source: Own design

Im Dokument 中国建筑节能 (Seite 47-51)